黄伟芬:深化对人在空间的认识,服务人类健康和医学研究
发布日期:2018-09-26 字体【

9月26日,载人航天工程应用成果情况介绍会在京召开。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介绍了航天员系统相关情况。

自载人航天工程实施以来,“培养人”、“保障人”和“研究人”始终是航天员系统的主要任务,确保航天员在轨健康、安全、高效工作也一直是航天员系统的工作目标和研究的重要课题。

我们培养的11名航天员出色地完成了六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航天员队伍总体实力增强;航天员选拔训练技术,航天员健康保障、航天员生活保障和航天员工作保障三大驻留保障技术也得到了有效验证,为未来空间站长期飞行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

航天员系统在圆满完成历次飞行任务的同时,也充分利用历次载人飞行的机会,围绕制约人类长期载人航天飞行的主要医学及人因问题,在“人的健康”、“人的行为能力”、“人因工程技术研究”和“人的保障技术”等四个方向,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前瞻性在轨研究,获得了大量宝贵的实验数据和研究成果, 深化了我们对人在空间的认识;研发了一系列设备,提高了保障能力,研发了系列航天医学空间实验设备,提升了航天医学空间实验技术体系和平台建设能力;为空间站建造和长期载人飞行任务奠定了技术基础,部分项目对服务于地面大众健康也具有良好应用前景。

在神六任务中,首次在轨开展了心肌细胞相关实验,首次建立了航天医学细胞学实验技术。

交会对接任务中开展了27项实验研究。其中,神九任务15项,神十任务12项(含8项持续性研究)。这些研究为我们认识太空环境对人的影响,发展完善中长期在轨飞行、航天员健康保障技术,有效维持提升人在太空的工作能力提供了实验依据。

特别是在我国首次应用性飞行神十任务中, 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施了规模最大、受众最广、授课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的直播物理实验及科普教育活动,拓展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在轨应用领域,普及了航天知识,极大地激发了广大青少年对科学探索和科技知识的兴趣与热爱,发挥了工程服务于国民教育和全国中小学生教育的作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对提升国民科技素养、国家科技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而深远的作用。这是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一次具体实践,是科技与教育有机结合的一次成功典范,是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一次生动展现,是提高工程综合效益的一次有益尝试。

空间实验室任务中,针对未来空间站载人飞行需求,航天员系统进一步开展了16项实验研究和技术验证,探索了中长期载人航天飞行人的问题,验证了部分驻留保障关键技术,为空间站研制、驻留保障及空间实验提供了技术支撑,积累了数据和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验证了长期载人驻留健康保障关键技术和新技术。

开展了太空跑台束缚系统验证试验,验证了太空跑台束缚系统的功能、性能和人体适用性,为空间站太空跑台的研制和在轨锻炼方案设计提供了依据。

研制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具有高度沉浸感的航天员在轨心理舒缓系统,验证了长期飞行航天员心理保障支持新技术;为丰富未来空间站飞行航天员身心健康保障措施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积累了宝贵经验。

开展了天地远程医疗会诊模式试验。首次建立了天地远程医疗系统,并对远程医疗会诊模式进行了验证,为空间站任务天地远程医疗系统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和技术支撑。

首次研发了乘员物资管理系统和交互式电子手册,并在轨进行了使用和验证,可以对航天食品等各类消耗品实现自动化动态管理,有效提高了航天员在轨工作效率,也为空间站长管运营提供技术借鉴。

首次利用超声医学技术和激光多普勒技术系统在轨开展了心血管功能研究,首次获得了中国航天员在失重环境下超声医学影像数据资料,开创了应用激光多普勒技术在轨实施无创血管内皮功能研究的国际先例;为后续载人空间站超声医学影像技术的常规应用,丰富航天员健康在轨评估技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二是首次开展了在轨维修人因工程技术研究。

系统实施在轨人体运动特性规律研究、不同作业姿态下航天员施力特性研究、复杂任务时间资源占用分布分析及评估方法研究、脑机交互技术在轨适用性验证实验研究,为空间站人机界面工效学设计及航天员作业任务设计提供依据。

三是成功开展了空间植物栽培关键技术验证试验。

通过在轨试验,验证了航天员在轨组装、播种、间苗和植株照料方案的有效性;验证了植物栽培基质中水分和养分供应技术的正确性,对推动载人航天长期飞行受控生态生保技术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实践证明也是调节航天员在轨生活的有效手段。

四是通过对人的感知觉(视觉、听觉、味嗅觉)、精细操作认知能力、生物节律、营养代谢、情绪变化特征等研究,获取了大量宝贵的数据,为长期飞行航天员健康保障措施制定和在轨操作相关设计提供数据支撑。

通过历次载人飞行任务,我们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未来航天员长期在轨飞行健康保障、生活保障、工作保障、航天员任务设计以及任务实施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在航天技术的推广应用方面,航天员选拔训练技术、在潜航天员等在极端环境从业人员的选拔训练领域进行了推广应用,为我国第二批潜航天员选拔标准的制定、心理测评、基础知识培训等方面提供了技术指导;在个体防护领域,与北京市消防局等单位研制了多功能新型消防单兵系统,有效提升了消防官兵的防护能力。

此外,航天员系统高度重视并积极开展科普教育活动。自2006年以来,共组织航天员体验夏令营40多期,接待学生人数2000余人,其中香港营10期300余人,澳门营8期400余人。20年来,航天员们走进校园、走进军营、走进工厂矿山,用上千场报告、数百次公益活动,宣传载人航天精神,播撒科学种子,诠释了肩负的社会责任,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对提高国民科技素养、国家科技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空间站工程正在稳步推进。打造国家级太空实验室,开展大规模在轨科学研究,产生更大效益是载人航天工程努力追求的目标。

航天员系统将围绕制约人类长期航天飞行的主要医学问题及人因问题,聚焦前沿理论和关键技术,从长期失重和空间辐射对航天员健康的影响与防护研究、航天员行为与能力、先进的在轨监测与医学处置技术、传统医学航天应用等五个方向开展深化研究和创新性研究,持续促进新技术的应用与转化,将成果回馈大众社会,进一步服务于人类健康和社会进步。同时开展载人登月及深空探测等方面相关研究,以获取新发现取得新认识,为载人航天持续发展进行理论与技术储备。继续加强航天员选拔训练、航天医学研究等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升我国在载人航天相关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太空探索永无止境,载人航天科普教育意义深远。航天员系统将持续融科普教育与航天事业于一体,在后续空间站任务中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教育活动,为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国家科技人才培养发挥积极作用,为建设航天强国、实现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信息来源: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
(责任编辑:周雁
分享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