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4日,在首届中国航天大会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院士作了题为《走进新时代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主旨报告。
图1:周建平总师作报告 毛凌野/摄
周建平总师介绍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自1992年立项实施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坚强领导下,先后突破和掌握了一系列载人航天核心关键技术,建立了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培养造就出一支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人才队伍,建设形成了较为完整配套的研制试验基础设施,成功组织实施了十五次飞行任务,将十四人次航天员送上太空并安全返回,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梦想,向世界展示了我国追求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决心和智慧,成为我国高技术领域举国关注、举世瞩目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科技工程。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按照‘三步走’发展战略推进实施。在2005年完成第一步任务目标后,以2017年天舟一号飞行任务结束为标志,工程第二步任务目标全部完成,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全面进入空间站研制建设的新阶段。
随后,周建平总师在报告中详细介绍了未来中国空间站的构造、各舱段概况以及在轨运营阶段的规划。
空间站概况——
空间站命名为“天宫”(TG),基本构型由核心舱、实验舱Ⅰ和实验舱Ⅱ三个舱段组成,提供三个对接口,支持载人飞船、货运飞船及其它来访飞行器的对接和停靠。三舱组合体质量约66吨,额定乘员3人,乘员轮换期间短期可达6人,具备10多吨载荷设备的安装和支持能力,设计寿命不小于10年,具备通过维修延长使用寿命的能力,具备一定扩展能力。
图2:空间站示意图
核心舱命名为“天和”(TH),是空间站的管理和控制中心,负责空间站组合体的统一管理和控制,配置兼具气闸舱功能的节点舱和机械臂,用于实验舱、载人飞船、货运飞船等飞行器与其交会对接和停靠,接纳航天员长期访问和物资补给,支持航天员出舱活动。
图3:空间站核心舱
实验舱I命名为“问天”(WT),备份核心舱部分关键平台功能,具备空间站统一管理和控制能力,配备航天员出舱活动专用气闸舱。开展密封舱内及舱外载荷实验,配置实验舱机械臂对舱外实验载荷进行操作。
实验舱II命名为“梦天”(MT),用于开展密封舱内和舱外载荷实验,配置货物气闸舱用于载荷及设备进出舱。
设计光学舱与空间站共轨飞行,可以实施天文观测和对地观察,能够提供与哈勃望远镜分辨率相当、视场大200多倍的天文巡天观察能力。光学舱可短期停靠空间站进行维护维修和推进剂在轨补加。
未来由神舟载人飞船和长征二号F火箭共同构成空间站乘员天地往返运输系统,主要用于航天员和部分物资往返空间站。由天舟货运飞船和长征七号火箭共同构成空间站货物运输系统,主要为空间站上行运送航天员生活物资、推进剂、平台维修备附件及消耗品、载荷设备等补给物资,下行销毁空间站废弃物,并可用于空间站姿态轨道控制。
图4:天舟一号由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射
空间科学实验——
中国空间站以建设国家太空实验室为目标,着力开展科学前沿的创新性实验和应用研究,持续推动空间科学与技术进步,目前初步规划了航天医学、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微重力流体物理与燃烧科学、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基础物理等十几个重点应用方向。
在轨运营规划——
为了使载人航天发展成果全面惠及经济社会,不断提升载人航天工程的综合效益。中国空间站在轨运营阶段,将充分吸纳商业力量,开展商业化应用活动,进一步开放近地轨道空间站设施,促进形成产业化的太空经济。
我国空间站还将打造成为面向国际社会的、开放的科技合作交流平台,将采用政府间合作、商业合作等多种模式,在空间站建造和运营技术、空间科学与应用、航天员选拔训练、载人航天高技术成果转化等领域广泛开展务实合作,使之成为造福全人类的太空实验室。
载人月球探测——
近年来,国内有关单位和专家就载人月球探测实施方案开展了多轮深化论证,形成了总体共识和初步方案,相关关键技术预先研究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最后,周建平总师说:“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标志性工程,中国载人航天也进入了新时代。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将不断树立新目标、达到新水平、取得新成就,为把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支撑,并在构建外层空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彰显中国智慧、作出中国贡献。”(郭佳子、董能力、杨璐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