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载人航天工程应用成果情况介绍会在京召开。航天员大队航天员陈冬在介绍会上谈及感受。
天宫二号已经发射两周年了,33天太空驻留是神舟系列飞船历次任务中时间最长的一次,祖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送我们上太空,为了利用好这宝贵的机会,作为航天员,我们都是争分夺秒、全力以赴、高标准完成多达38项各类实验,这也充分体现了人在航天活动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
这些实验,每个都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前期的构想、方案设计修改,设备选材加工,大家花费了很多的精力,我们在太空中利用失重环境完成这些实验,飞行后,我们的专家花大量的时间去分析、处理这些实验数据,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最终才获得了宝贵的成果。在这里,我也对每个实验的团队、专家的辛苦付出,表示感谢!
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一是保障人。6次载人飞行,次数并不多,时间也不长,必须要积累更多的数据和经验,让航天员能够适应太空失重环境,高效完成工作。在38项实验中,人的健康研究占主导,有8项之多,我感觉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例如随着飞行时间的延长,航天员的视力会受到影响。在实验舱内工作生活始终是在噪音环境下,听力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是不可逆的,而且对睡眠、心情会有影响,进而对工作产生影响。这些实验都是为了研究人在失重环境下身体各功能发生的某些变化,从而提出有效的预防和保护措施。人是载人航天的主体,将来走出地球寻找新的家园也是人类,所以要持续关注人的健康保障问题,把相关实验继续做下去。
二是利用人。地面科学家设计了非常好的各种实验,而我们在太空就相当于他们的眼睛和手臂,所以一定要利用好。例如这次我们向习主席展示了机械臂人机协同在轨操作维修技术,体现了人与机器的完美结合;我们还进行了植物栽培验证试验,播种、浇水、施肥、间苗等等,记录每一天植物的生长情况,直到最后带回九棵绿油油的生菜。我们可以骄傲的说,通过我们的双手实现了地面科技人员的太空梦想。另一方面,我们的载人航天工程进行科学试验、技术验证的同时,对科普工作也非常重视。这次任务中也完成了很多的科普教育活动,例如香港小朋友设计的太空养蚕实验,就引起了中小学生的浓厚兴趣,通过航天员的展示,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航天、认识航天,最终参与航天。
三是相信人。有人说机器人也可以当我们的眼睛和手,未来是否可以用机器人代替?但我想说谁也不能低估人的主观能动性。后续空间站任务,系统会更加庞大,出现故障进行维修是不可避免,就像神舟十一号任务,我们专门开展了在轨维修实验,在随机应变,化险为夷方面,我感觉人比机器人更有优势。还有也请科技工作者相信航天员,我们都是竭尽全力做好实验,拿出最好的状态,取得完美的数据。
有些实验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对我们来说有些难度,但可以根据我们独有的失重经验提出建议,例如程序的优化,工具的改进,实际上也是参与设计。而且我们也在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素质,努力成为科研型航天员,后续我们还会有第三批航天员的加入,他们都有很强的专业背景,空间站任务在轨飞行时间长,实验项目会更多,我们也希望自己可以独立设计实验,将来在太空再去亲手完成它,那种感觉一定非常奇妙。
我相信在天地的共同努力配合下,我们一定能完成好实验,并利用好实验成果,服务于大众,让航天技术为创造美好生活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