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我们的征程,是月球以及更远的深空
发布日期:2019-12-05 字体【

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从戈壁大漠腾空而起,无数人通过无线电波听到从太空中传回的《东方红》乐曲。这一幕,成为一代中国人不可磨灭的记忆。

彼时,还是一名小学生的周建平看到卫星从头顶星空划过,在心里悄悄种下了一颗科学的种子。

49年过去了,经过几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我国航天事业创造了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我国正在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迈进。

而曾经的少年周建平,如今已成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在第四届(2019)中国人因工程高峰论坛上,周建平提到,我国将在2022年前后完成空间站建造并开始运营,空间站的近期规模为100吨,可载3人。

“宇宙那么大,我们人类应该去看看,我们中国人更应该去看看,应该走得更远。”在一档节目中,周建平这样说。

周建平在《开讲啦》节目现场与小朋友互动

 

从大学教授到追梦航天人

时针拨回至1992年,中央决定组织载人航天工程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主管论证的国防科工委请国防科技大学推荐年轻的科研人员参加论证工作,当时还是大学教授的周建平被选中。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经过半年的论证,论证组提出方案,当年9月21日,中央正式批准了载人航天工程按“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实施: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初步建成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并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论证工作结束后,周建平还是回到了学校当老师。然而在7年之后,1999年,他调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1个多月后就随试验队专列进场,参加神舟一号发射任务,由此,开始了他20年的载人航天职业生涯,而这也正是中国载人航天取得辉煌成就的20年。

1999年11月20日清晨,神舟一号试验飞船被长征二号F火箭送入太空,完成了各项关键技术验证。神舟一号成为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技术获得了重大突破,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后续任务奠定了重要基础。

然而,早期的载人航天工程无论是技术基础,还是质量水平、管理水平都比较薄弱。周建平说,当时神舟一号在发射场出了上百个质量问题,科研人员花了四个月时间才解决掉这些问题。

周建平说,他永远忘不了神舟一号发射的时候。“当时大家都凝神贯注,等着火箭点火、起飞,飞行差不多十分钟进入轨道后,我就看到火箭总指挥黄春平和总设计师刘竹生院士的眼泪唰就流下来了。”这样的情绪,一直延续到神舟飞船一天后返回。当着陆场报告显示返回舱完好时,在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里,大家哭着笑着,所有人都拥抱在了一起。

 

决不能把风险带到天上

2002年1月,中国航天史上发生了一件飞船从发射场撤场的事件。神舟三号飞船从北京运抵发射场后不久,科研人员发现,飞船一个插座的两路信号中,有一路有一个点不导通,科研人员随即对所有点进行测试,测试结果显示,除那一个点外,一千多个点都是好的。

由于飞船有冗余措施,设置了两路信号,其中一路中的一个点出现问题,并不影响飞行。而此时撤场,就意味着发射取消,回去重新进行检修,不论从时间,还是整体计划、经济角度考虑,甚至对人的心理,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然而,试验队最终选择撤场,这也是中国航天史上第一次火箭进场后撤场。回忆起这段经历,周建平说:“我们决不能把风险带到天上。就这一次任务来讲,确实不一定出现问题,但如果以这样的理念去做事情,那只能是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

三个月后,神舟三号再次回到发射场上,没有检测出任何问题,顺利升空。

而这次撤场事件,也让航天人更清楚,不论何时,都要把航天的安全、产品的可靠放在第一位,一旦发现任何质量问题,必须一票否决。

2006年,周建平出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此时,他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神舟七号要实现中国航天员首次太空出舱。

2008年9月27日,是目标实现的日子。航天员翟志刚准备出舱的那一刻,牵动着所有人的心。然而,舱门开了一个缝,却很快合上了。

出现问题了吗?

在指挥中心的周建平却稳稳地坐在椅子上,丝毫看不出紧张。“我想了想我们的研制过程,想了想我看到的这个图像和数据,我觉得没有问题。”周建平回忆道,“发射前,我们每个人都做了充足的准备,为出舱做了大量的试验,做了各种方案和预案,甚至还准备了助力的装置,打不开舱门时,可以用这种方式开舱门。我相信航天员,相信舱门一定能打开。”

几分钟后,正如周建平想的那样,航天员翟志刚打开了舱门,完成出舱后,他手举国旗进行挥舞。距离地球300多公里外的太空,第一次飘扬起了五星红旗。

神舟七号任务航天员翟志刚出舱

 

宇宙那么大,我们应该去看看

在那之后,2012年神舟九号再次出征,与天宫一号实现对接,叩开了中国首个太空家园的大门;2013年神舟十号发射成功,女航天员王亚平在太空授课;2016年神舟十一号发射升空后,航天员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驻留三十天;2017年,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对接,叩开了中国空间站时代的大门……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

2019年7月19日,天宫二号受控离轨再入大气层。少量残骸落入南太平洋预定安全海域,这标志着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任务圆满收官,我国正式进入空间站时代。

在第四届(2019)中国人因工程高峰论坛上,周建平说,我国将在2022年前后完成空间站建造并开始运营,空间站的近期规模为100吨,可载3人。

在周建平看来,载人航天的价值是独特的,人到哪里,人类文明就扩展到哪里。“我们的探索步伐,不会仅仅止于空间站。宇宙那么大,我们人类应该去看看,我们中国人更应该去看看,走得更远。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中国人的脚步将迈向月球以及更远的深空。”

信息来源:央视网
(责任编辑:周雁
分享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