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王兆耀回答记者提问(张智慧 摄)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 2016年11月21日】11月18日下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新闻发布会在国新办举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王兆耀介绍此次任务的有关情况,并和中国科学院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主任高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杨保华、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主任李剑、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总设计师黄伟芬一起回答记者提问。以下是文字实录:
【中央电视台和央视新闻客户端记者】:请问王主任,刚才您介绍了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任务的完成情况,请您对这次载人飞行任务有何评价?空间实验室任务的成功推进,对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后续的发展具有怎样的作用和意义?
【王兆耀】:我想,可以用这12个字来评价这次任务,即准备充分,实施顺利,收获丰盛。神舟十号任务以来,工程全面转入了空间实验室阶段的任务准备,针对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任务飞行轨道高、试验项目多、飞行时间长等特点,我们优化制定总体技术方案,深化研究轨道控制策略,细化完善组织实施方案,强化产品的质量管控,开展任务联合仿真实验和航天员30天驻留的全流程验证等试验,把任务准备做得充分扎实。任务实施中,从火箭点火到飞船入轨,从飞船与天宫对接到航天员进驻天宫,从航天员驻留保障到各项试验的开展,从飞船撤离、快速变轨验证到飞船返回的搜救,所有工作都完成得非常顺利圆满。许多重要环节的工作都进行了直播和报道,可能大家都看到了。
飞行期间,开展了航天员健康保障及行为能力等试验和研究,空间物理、地球观测、空间材料等空间科学和应用技术试验,人机协同在轨维修、太空跑台等空间站技术试验以及伴星飞越观测控制等航天技术试验,目前取得了丰富的阶段性重要成果,后续在轨实验和地面研究还将继续进行,有望取得一批原创性、突破性、引领性的研究成果。
现在看,整个任务方案预案科学,过程管控严格,产品质量优良,天地协同密切,操控准确无误,特别是两名航天员的素质过硬,操作娴熟,表现堪称完美。
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的顺利实施,对工程后续发展,特别是空间站的建造和运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意义。一是在规律的认识把握上,这次飞行任务使我们对载人航天中长期太空飞行的相关生命保障、组合体的运行管理、较大规模的空间应用实验的组织实施,以及在轨操作、维修建造等重要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这对于我们后续搞好空间站的研制建设和运营管理工作是非常重要的。二是在技术突破掌握上,这次飞行任务不仅进一步考核了火箭、飞船、发射场、测控通信等相关系统的功能性能和系统间的协调性、匹配性,而且验证了有关技术改进措施的有效性,特别是验证了空间站运行轨道的交会对接、组合体运行、载人飞船返回等关键技术,这些都进一步打牢了空间站建造运营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三是在队伍的培养和锻炼上,这次飞行任务不仅锻炼了航天员的执行任务的能力,增强了我们航天员队伍的自信心,同时也锻炼了工程全线连续高密度执行任务的能力,以及组织实施中长期飞行任务的能力,积累了宝贵经验。四是在应用效益的实现上,通过开展较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和应用技术试验,取得了比较丰富的试验数据,获得了符合预期的应用成果,载人航天的综合应用效益更加显著。
总之,此次任务的圆满完成,再次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连战连捷,为空间实验室阶段的载人飞行任务,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为夺取空间实验室阶段的全面胜利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局面,进一步奠定了空间站建造运营的坚实基础,将有力助推中国迈入空间站时代。谢谢。
图2: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副总设计师黄伟芬回答记者提问(张智慧 摄)
【中国日报记者】: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与之前几次载人任务相比,这次天宫二号和神十一任务的时间大幅度延长,针对这个情况,科研人员对两位航天员在驻留期间采取了多方面的保障措施,现在任务成功了,是否能够表明我国现在已有能力保障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与此相对应的,第三批的航天员的选拔的情况是怎么样?第二,王主任也谈到了,现在任务全线在推进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的研制,请简单介绍一下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现在研制的进展怎么样?
【王兆耀】:对航天员有关情况,请我们黄副总回答一下。
【黄伟芬】:谢谢这位记者的提问,下面我简单地回答一下你的问题。
本次任务是我们航天员首次突破30天在轨驻留的任务,对整个航天系统来讲挑战是巨大的,这也是我们实现长期载人飞行承上启下关键的一步。在神舟十一号发射前,上次新闻发布会上,载人航天办公室的武平女士已经给大家介绍了我们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创新,采取了哪些措施。从这次实施的情况来看,我们这些措施确实保障了航天员在轨健康、安全的生活和高效的工作。所以从实际的情况来看,成效是非常显著的。这个成功实践的结果,也充分表明了我们已基本具备了长期载人航天飞行驻留保障的技术。
我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一是通过本次任务飞行的检验,证明了我们这些驻留保障的措施是非常有效的。同时,我们通过这次实践,也积累了相关一些经验,这些经验和我们的措施,为未来进行长期载人飞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整个飞行任务期间,我们的航天员和地面的工作人员,定期对这些保障措施进行动态评估,大家也通过各类媒体也看到了,航天员在轨的状态非常好,他们吃得好,睡得也好,工作得更好,而且他们生活得也很愉快,根据我们统计的结果,他们进食率已经达到了95%以上。大家知道,为了这次长达33天的飞行,我们确实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给航天员提供了百余种航天食品,对我们原来食品的感官接受性进行了比较大的改进和提高。同时,我们对食谱的设计也做了优化和改进。我们还充分考虑了航天员个人的需求,选择的是他们喜爱的航天食品,比如说景海鹏是山西人,我们给他配了山西的陈醋,陈冬是河南人,我们也专门给他配了他喜欢吃的面条。因为受到飞行环境条件的限制,航天食品不可能做到和我们在地面的膳食一样美味可口,这次飞行中,航天员也充分认识到了膳食营养对保障他们完成飞行任务的重要性,所以他们也非常认真地对待每一顿饭,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我们航天员的敬业精神,这也是航天员能够顺利完成驻留任务的一个基础。
此外,我们从检测到的生理数据,以及从航天员体检和他们的主观评价,包括通过画音图像、他们工作完成的情况和我们相关的生活驻留保障类的数据统计来看,航天员返回地面后状态非常好。我们着陆场试验队的同志打来电话,了解到我们是航天员返回以后,景海鹏自己把返回舱的舱门打开。这些情况充分表明了我们三大驻留保障措施即健康保障、生活保障和工作保障措施是科学有效的,同时通过这次的实践,我们对这些保障技术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还积累了更加丰富的经验,这些都是我们宝贵的财富,我们会将它应用到未来空间站长期载人飞行的驻留保障措施的设计中去。
二是面向长期的载人飞行,我们在轨验证了长期驻留保障的三大技术中的关键技术和新的技术,比如说未来空间站长期飞行的非常重要和非常关键的一个锻炼设备跑台束缚系统的性能和功能的验证,这次任务航天员首次在轨实现了跑步锻炼,同时我们也验证了这个束缚系统的性能,同时也验证了未来空间站航天员在轨跑步的方案,这也为未来跑台的研制和未来在轨的长期飞行跑台锻炼方案设计提供了依据。我们还进行了天地远程医疗系统的验证,这是解决我们未来长期飞行航天员看病问题的一个关键技术。我们也验证了超声医学影像技术在空间站将来长期飞行的应用,也研制了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心理舒缓系统,这是为航天员长期飞行心理健康、在轨心理支持调试的新技术。我们也研制了乘员的物资管理系统、交互式的电子手册,还有基于复杂任务的时间资源占用分布分析方法的研究,这些为我们未来空间站长期飞行、提高航天员工作效率提供了非常有力的支撑。我们还开展了植物栽培技术,还有脑机交互技术的验证。植物栽培技术验证了航天员在轨进行组装装置、播种、建苗、补水等一系列相关植物栽培的技术,同时也使他们心情愉悦,起到了心理调节的作用。时间证明,它也是非常好的、非常有效的一种心理调试的手段。所有这些技术的验证,对未来我们载人空间站长期飞行健康、生活和工作保障技术都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也对我们空间站的人机界面设计和航天员的任务和在轨操作的设计提供了依据。
三是航天员的出色表现也进一步验证了航天员选拔训练技术的科学有效,进一步增强了我国航天员队伍的整体实力。在任务中,景海鹏和陈冬很快适应了太空的环境,展现了非常好的身心素质和精神风貌,各项操作准确到位,执行程序也是正确的,配合非常默契,表现非常出色,顺利完成了各项试验验证任务,这不仅验证了航天员选拔训练技术的科学有效,同时通过这次任务也锻炼和提升了航天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我们也积累了相关经验。这些经验包括航天环境的耐力和适应性、知识的储配、生活照料、防护锻炼、工作安排、医学检查各项操作,包括复杂的操作、精细的操作、在轨维修的问题处置,人机协同和天地协同等能力和经验。航天员队伍的总体实力得到了增强,这为未来我们空间站长期飞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这次任务的成功实践,表明我们国家已基本具备了航天员长期驻留保障的能力。当然,随着我们后续工作的开展,也随着未来空间站长期飞行的经验不断积累,我们的驻留保障技术也将得到不断发展、改进和完善。
【黄伟芬】:再回答一下记者提出的第三批航天员选拔的进展情况。随着空间站工程任务的启动,未来的建造和运营需要我们中国航天员队伍有一个规模合适的、结构合理的一支航天员队伍。关于第三批航天员选拔工作,目前已经基本完成了选拔的总体方案,计划在2017年正式启动。我们这次为了满足空间站任务的需要,选拔的范围会扩大,不仅要从空军的飞行员中选拔出航天驾驶员,也要从航空航天相关技术的专业领域中选出工程技术人员,来担当航天飞行工程师的职责。这个工作目前进展比较顺利,我们正在积极认真地为实施做相应的准备工作。谢谢。
【王兆耀】:我再补充回答一下天舟一号货运飞船研制的进展情况。货运飞船天舟一号是我们国家全新的飞行器,主要承担为空间站运送一些消耗物品,航天员的消耗品、吃的用的、推进剂、维修设备、维修器材和试验载荷设备,并且下行销毁一些空间站的废弃物,第一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正在总装测试,计划明年上半年在海南航天文昌发射场发射,与天宫二号进行交会对接,开展推进剂补加试验。谢谢。
【香港无线电视记者】:我知道这次航天任务里,航天员把香港一些中学生所做的实验带上太空里面,想问一下这些实验的效果或者初步成果怎样?以往航天员回到地球以后,都会组织代表团去港澳做一些访问,这次有没有这样的计划?如果有的话,会什么时候进行呢?谢谢。
【王兆耀】:这次神舟十一号飞行任务,搭载了太空养蚕、水膜反应和双摆实验三个香港中学生的太空搭载方案比赛的获奖作品,这三个项目在太空实验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太空养蚕试验,6只蚕宝宝中,5只顺利结茧了,水膜反应试验也顺利生成了薄膜,双摆试验也完成了运动影像的摄制。应该说,通过前期科学周密的方案设计和充分的准备,整个在轨实验进展得很顺利,取得了预期效果,并且这几个实验可以说受到了广泛关注。返回舱返回以后,研究人员还将对这些蚕茧、薄膜等开展一些科学研究,有可能还会发现一些新的科学成果。
近年来,我国载人航天工程进行科学实验、技术试验的同时,对科普方面教育工作也非常重视,也在挖掘这方面的潜力,也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后续我们将进一步推动载人航天科普教育的系统化、常态化、专业化,这里面就包括为更多的港澳青少年、全国青少年乃至全世界的青少年提供更多参与载人航天、了解载人航天的机会,培养他们科学精神和科学追求。
关于神舟十一号航天员什么时候访问香港,应该说港澳同胞对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一直非常关注和支持,神舟五号载人飞行任务以后,我们应香港、澳门特区政府的邀请,工程代表团多次访问过港澳,也受到港澳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和广大民众的热情欢迎。应该说通过这种访问交流,港澳同胞也加深了对祖国载人航天事业的了解,也使我们广大的航天科技人员感受到了一种莫大的支持和鼓舞。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今天刚返回,他们这次在太空驻留时间比较长,他们身体的恢复要有个过程,等他们得到充分的休养,身体恢复以后,再来安排后续计划。因此现在对后续计划还没有最后确定。我相信,祖国载人航天科技工作者与港澳同胞这种心与心的交流会越来越深入。谢谢。
【中新社记者】:今年6月25日和11月3日,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7号和大型运载火箭长征5号在海南文昌相继升空,能否介绍这两型火箭承担的载人航天任务的有关情况?谢谢。
【杨保华】:今年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7号和长征5号在我国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相继发射成功,极大提升了我国进入空间的能力,对我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是为满足我国空间站工程发射货运飞船的需要,同时也考虑未来技术发展和我国运载火箭更新换代的需求,于2011年1月工程立项研制,于今年6月25日在文昌成功首飞。作为我国新一代种型运载火箭的基本型,长征7号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了13.5吨,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达到5.5吨,按照计划,长征7号第二枚火箭将于明年上半年发射我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后续在空间站建设和运营任务中,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将与货运飞船组成货物运输系统,承担为空间站运送补给物资和补加推进剂的任务。随着技术方案的完善和性能的稳定,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可逐步成为我国未来航天发射任务的主力军。
前不久,也就是11月3日,我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5号在海南文昌成功首飞,中国开始进入大火箭时代。该型火箭是我国目前研制规模和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运输系统工程,它采用无毒无污染的推进剂,起飞推力超过一千吨,具备近地轨道25吨的能力、地球同步转移轨道14吨的能力,与国际上主流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相当。在该型火箭基础上,也就是长5家族中,又衍生出长征5号B运载火箭,将承担我国空间站舱段的发射任务,进一步提高火箭的可靠性、安全性,满足空间站任务要求。
总之,长征7号、长征5号两型运载火箭的成功首飞,不仅极大提升了我国运载火箭技术空间的能力,而且使我们空间站工程的运输保障系统更加完善,为空间站建造运营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谢谢。
【金融时报记者】:中国航天的成功,代表一种技术和工程的成功。我想问一下,中国在天宫计划里,怎样把科学和研究的一些计划包括在里面,你能不能介绍一下中国的这次太空实验的情况?
【高铭】:非常高兴回答你的这个问题。我们这次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安排了空间科学实验和地球科学观测与应用,以及空间应用新技术实验等领域一共十几项应用项目,其中主要项目的研究水平已经位于国际前沿,技术发展也列于国际先进行列。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有望使我们国家在空间科学前沿的探索和应用领域取得重大的突破和应用的效益。这次天宫二号上安排的应用任务,也是载人航天历次任务里最多的,在9月15日天空二号成功发射入轨以后,应用载荷按照计划完成了初步的功能测试,开展了空间科学实验、地球观测和应用新技术实验,各个有效载荷和在轨支持设备工作正常,性能稳定,状态良好,获取了较为丰富的科学实验数据和应用数据,取得了初步的应用成果。
具体来讲,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在天宫二号上开展的空间冷原子钟的项目,它是世界上第一台在空间运行的冷原子钟。任务的目标是开展冷原子物理的基础研究,并且实现频率日稳定度将达到10的-16次方量级的国际领先水平,这可以使飞行器的自主守时和导航精度提高1到2个数量级,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目前通过前期的在轨测试,我们已经得到了1.7乘以10的-15次方的频率稳定度,后续我们将通过参数的调整,争取早日实现预定的目标。在天宫二号上开展的伽玛暴偏振探测项目,是中欧合作进行联合研究和研制的一个项目。大家都知道,伽玛暴偏振探测是进行伽玛暴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新的窗口,天宫二号探测设备的探测效率,相比国际同类仪器要高几十倍,因此通过它的观测,我们期待能够在揭示伽玛暴的本质、宇宙的起源、演化研究中获得重大收获。目前我们已经观测到了伽玛暴、太阳X射线暴和蟹状星云脉冲星的脉冲信号。后续我们还将继续进行观测,同时科学家还要对这些科学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
在天宫二号上,我们还开展了伴随卫星的实验项目,它是继神舟七号以后第二颗在空间飞行器上释放的伴飞卫星,它上面装载了一台红外相机和一台2500万像素的可见光的像机,它的任务目标是对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组合体进行拍照,观察其运行的状况。同时,进一步验证小卫星的在轨释放、驻留和伴飞技术,也进行微小卫星本身的新技术的试验和验证。目前,我们已经成功开展了伴星释放、驻留和伴随飞行试验获得了清晰的组合体的图像,相信大家也会在央视的报道里看到了这个图像,而且这个伴星也被网友称为天宫二号的自拍杆,是非常了不起的自拍神器,后期我们会继续来进行各项技术试验。
在地球科学观测和应用方面,我们安排了多角度、宽波段成像光谱议和三维成像微波高度计以及紫外临边成像光谱仪等成像设备,对陆地、海洋和大气进行观测和遥感应用,这些设备关键器件和部件都是自主研发的,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同时,观测的系统也采用了许多新的技术体制,可以使观测的能力大大提高,这对于全球气候及环境变化的监测、地质灾害、环境污染、农业、林业、海矿等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可以直接服务于国民经济主战场。经过初步测试,这些观测设备目前功能正常,性能稳定,获取了大量的观测数据和清晰的、层次分明的高质量图像,这些观测数据已经通过我们的数据服务平台对外发布,后续将继续完成在轨测试,进入观测应用阶段。
在空间科学实验方面,我们的空间材料生长制备和高等植物培养实验也开展得非常顺利,12个材料的样品和一种植物的样品今天已经由航天员回收带回地面,将通过后续的分析和研究,了解和把握微重力条件下材料生长的物理化学规律和植物的生长发育变化,为材料制备工艺和植物品种的改良以及空间生态系统的研究提供依据和奠定基础。
此外,空间环境探测和空地量子密钥分配试验项目进展也非常顺利,取得了比较好的结果。同时,应用任务的天地支持系统和空间环境预报保障也在持续正常运行,有力地保障了各项试验的开展。后续应用有效载荷将继续开展,并且完成在轨测试,进行科学设备的参数精调、观测设备的标定和同步观测试验,继续进行技术试验和验证,深入分析研究科学实验数据,进行地球观测的应用推广,争取获得科学重大成果,取得应用效益。也希望大家能够持续关注空间实验室的应用情况,感兴趣的话,可以通过载人航天工程网、中国科学院院网和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的网站来获得有关应用情况更详尽的信息,我们也会在网站上及时更新和发布应用的最新成果。谢谢。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我的问题是提给李剑主任的,我们知道您是这次任务测控通信指挥部指挥长,也在前线经历了整个任务,想问您对这次任务作什么评价?另外,与之前几次交会对接任务相比,这次任务有哪些新的困难和挑战,有没有技术上的突破呢?
【李剑】: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这次任务应该说完成得非常成功,测控通信系统作为天地唯一的纽带,承担着航天器的跟踪、轨道确定、数据传输、图像话音的传输以及控制策略的制定、规划的制定和所有关键控制的组织实施工作,应该说这次任务当中,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飞控现场的航天员系统、空间应用系统、载人飞船系统、空间实验室系统和测控通信系统的各个单位密切协作,严密监视,严格按流程操作,各项在轨飞控计划、各项空间实验、各项关键技术都得到了验证和突破。跟以往几次交会对接任务相比,这次空间实验室任务,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飞行时间长。我们航天员在轨飞行了33天,突破了以往的记录一倍多。在长时间飞行的过程当中,对我们测控通信系统的测控站、测量船、中继卫星系统、各中心的设备考验是非常大的,需要长时间高强度的连续工作,另外对地面飞控人员操控的效率和准确性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也要求我们能够在长时间飞行当中遇到紧急情况能够快速处理,同时要具有高速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二是这次飞行轨道是全新的。大家都知道,我们这次飞行轨道是393公里,比以往343公里轨道要高,这个轨道就是我们国家未来空间站将要运行的轨道。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像发射窗口的计算、远距离导引控制策略,包括返回控制,都要全部进行重新设计,带来一系列关键技术的突破,包括返回段快速定轨、返回前的快速变轨等等,这些都是新的挑战。我们这次在组合体期间,释放了一颗伴随卫星,这也是第一次,伴随卫星控制次数很多,控制难度也很大,我们要实现它在组合体上方的飞越以及在规定位置的驻留保持,这个控制难度也很大。四是这次在轨项目非常多,是一次名副其实的空间实验的任务,比如像人机协同机械臂在轨维修这样的试验是非常复杂的,需要航天员、地面密切配合。这些实验项目对于我们地面支持能力、专业支持能力、天地协同能力,都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应该说,通过这次任务圆满顺利的执行,使我们很多关键技术得到了突破,比如说像天宫二号长时间、高精度的轨道预报,飞船393公里远距离导引的策略和返回控制,一圈两次的快速变轨,伴星绕飞、驻留保持控制这些技术都得到了全面突破。另外,通过长时间的组合体运行,对我们在这种长时间飞行情况下,任务规划、效率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检验。应该说,通过这次空间实验室任务的飞行,积累了宝贵的中期驻留的经验,也为我们中心承担明年货运飞船的任务,乃至将来空间站长期有人飞行的任务,不断提升我们的飞控能力水平,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凤凰卫视记者】:空间站建成之后,三步走的战略也即将全部完成,请问载人航天方面的下一步工作目标是什么?另外什么时候可以实现载人登月?谢谢。
【王兆耀】:经过20多年的建设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具备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能力的国家,我们掌握了一系列的载人航天基本技术,建成了完整配套的载人航天技术体系,也展示了我们中国的力量和凝聚了中国精神,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载人航天发展道路。当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中国载人航天的总体技术水平和能力,与快速发展的国际载人航天水平相比,还是有相当差距的。比如,我们实施载人航天活动的次数、规模,航天员在轨驻留的时间、活动范围现在主要在近地轨道,包括空间应用试验的规模还是相当有限。可以说,总体上我们还是处于一个初级发展阶段。随着中国空间站建设的稳步推进,到2022年前后,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将全部实现。
中国载人航天后续干什么?怎么干?这些问题应该说受到了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会迈得更大、更远,我想,这就是我们谋划中国载人航天后续发展的根本遵循。更大,我们就是要加快发展,缩短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早日建成航天强国,实现航天梦;更远,就是要从近地轨道迈向地月空间,走入深空,为人类探索浩瀚宇宙做出更大的贡献。谋划论证中国载人航天的后续发展,我们一是将综合考虑人类探索空间的科学规律,遵循科学规律,考虑世界载人航天发展的大趋势和中国发展的实际情况;二是将把后续载人航天的规划,以及提升中国载人航天的核心能力水平的长远目标结合起来;三是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有利于载人航天创新发展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模式。
至于刚才记者女士说的登月,我们正在进行多方案的比较,总的一个想法就是要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载人月球探测路线,将来有什么新的论证成果,我们将及时公布。谢谢。
【中国航天报记者】:今年是我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在60年中,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其中一次就包括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发射成功率达到了97%,这个数字在世界也是非常先进的水平,我的问题想提给杨保华副总经理,我国为什么能够取得这么高的发射成功率?我国又有哪些宝贵的经验和做法?谢谢。
【杨保华】:谢谢。1956年10月8日,中国航天正式诞生。在这60年过程中,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关怀和英明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支持和各行各业的大力协同下,经过几代航天人的不懈努力奋斗,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经迈入世界航天大国之列。我们创造了以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月球探测为代表的辉煌成就,走出了一条自力更生、自主创新的中国特色发展之路。在中国航天产品家谱中,其中有我们长征系列火箭,是一支世界知名品牌,目前已经有十余种型号产品,多年来已经成功将300多颗各类卫星准确发射入轨,它的发射成功率达到了97%以上。可以讲,这个成功率非常高,已经进入到世界航天发射高成功率的前列了。
在保持高成功率方面,我们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做法和经验:第一,坚持成功是硬道理。说得再好都没有用,如果飞行试验失利了,一切都等于零。所以我们航天人始终把成功放在航天工程任务的最高位置,把成功作为我们始终不渝的追求目标,践行严慎细实的工作作风,兑现用成功报效祖国的庄严承诺。第二,我们坚持系统工程的管理方法,始终贯彻钱学森先生倡导系统工程管理的科学思想和方法,方法精髓之一就是把一个复杂的过程分解成若干个简单过程,甚至可以把简单过程再分解成更加简单的子过程,通过这种分解,从本质上降低了航天系统这个复杂系统研制的难度,从设计源头提高了我们航天产品固有的质量可靠性。第三,我们坚持过程精细化管理,我们细化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坚持用量化的手段,加强产品生产试验过程的质量控制,力争生产出来的产品不降低其固有的可靠性。第四,我们坚持及时总结和提炼保成功的方法。中国航天发展历程中并非一帆风顺,我们也经历过坎坷,但我们能够及时总结好的经验和方法,比如说技术风险识别与控制,在航天产品工程研制的各个阶段,准确识别出它具有的技术风险,把影响成败的这些环节识别出来,加以控制,化解风险。还有,我们研制过程中出现了质量问题,我们总结出了质量问题归零的双五条标准,能够彻底解决这些质量问题,技术上采取措施之后,可以避免类似问题的重复发生。双五条归零的标准不仅在我们航天界广泛使用,也推广到国内其他工业部门、其他行业,而且这归零双五条标准已经上升为国际宇航标准。第五,我们坚持用技术进步提升航天产品的性能和可靠性。自主创新始终贯穿中国航天发展的整个历程,我们掌握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推动航天事业快速发展。同时,技术进步也提升了我们的设计手段和制造水平,提升了保成功的能力。
总之,创新是航天事业的灵魂,质量是航天发展的基石,贯穿于航天工程任务的始终。在后续航天高密度、高强度的研制生产发射任务中,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将继续把创新和质量放在首位,为我国的航天强国建设作出新的贡献。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