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陈冬、陈中瑞、王杰亮相!
发布日期: 2025-04-23
信息来源: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北京时间2025年4月23日11时,陈冬、陈中瑞、王杰3名乘组航天员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与中外媒体记者集体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这是神舟二十号飞行乘组的首次亮相。

一、请问陈冬,这已经是您第三次执行飞行任务,而且您还是第二批航天员当中首位“三上太空”并且两度担任指令长的航天员。想问一下您,这次出征的心情怎么样?与前两次任务相比,这次的体会会有哪些不同?
陈冬:首先,谢谢您的关心和关注。第三次执行任务,心情必然十分激动。一方面,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能够再次为祖国出征太空,是一种巨大的荣誉和幸福。另一方面,也会有更多的期待。每一次的太空之旅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期待在飞行中收获更多的经验,收获更多的突破。
这次任务,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以零失误、零差错为标准完成好本职工作。还有就是要注重传承,让两位新人能够通过任务尽快成长,也要专注于在狭小密闭的工作环境中提升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我会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带领乘组以更加精深的专业素养,完成全部既定任务。都说一回生,二回熟,我这是第三次了。我们会带着祖国和人民的祝福,带着坚决完成任务的决心,带着对再次进入太空的渴望,带着队友和地面团队的支持,再次去拜访太空之家,向着浩瀚宇宙勇敢前进。谢谢!

二、首先,祝贺陈中瑞,即将首次飞向太空。您之前是飞行员,那么,您是如何一步步实现自己的飞天梦想?
陈中瑞:谢谢您的祝贺。正如您所讲,我曾是一名战斗机飞行员,守卫着祖国的蓝天,深深地感受到祖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带给我们无限的自豪。有时候,我也想着能飞得高一些、再高一些,冲出大气层,去领略浩瀚的太空。当选拔航天员的消息传来时,我毫不犹豫报了名。
2020年9月,我们第三批18名队友光荣加入航天员队伍,开启了为国出征、筑梦九天的奋斗征程。今天,我即将实现飞天梦想、出征太空,这得益于各级组织的教育培养,得益于教员和科研人员的默默付出,得益于航天员大队同志们的帮带指导,更得益于伟大的新时代,给我们提供了追逐梦想、实现梦想的舞台。所以,我最想表达的是,能够生逢新时代,我是幸运的;能够将个人梦和中国梦、航天梦紧密相连,我也是幸福的。
心怀苍穹,脚踏实地;逐梦九天,不负韶华。我会全力以赴,坚决完成任务,再次把航天人的荣耀写满太空!谢谢!

三、首先,祝贺王杰。据了解,您是首位执行任务的内蒙古籍航天员,而内蒙古也与载人航天任务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还了解到,您大学毕业后就进入航天院所,成为了一名航天科技工作者,之后又参加选拔成为了第三批航天员,即将迎来自己的首飞。这一路走来,您最深的感悟是什么?
王杰:谢谢您的提问。回望来时路,我最深的感悟是:人生要有梦想,当个人梦想与国家发展交会对接,并为之奋斗,每一份努力都熠熠生辉。
2003年10月16日,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在我的家乡内蒙古顺利着陆,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举国上下为之振奋、欢欣鼓舞。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我感觉航天员很神秘、很神圣。自此,我对航天产生了憧憬。
上大学时我选择了航天专业,毕业后成为一名航天科技工作者。后来又幸运地参加选拔并成为一名航天员。我感到很幸福,这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担当。
为了能够早日飞天圆梦,从基础理论学习、到航天专业学习,训练的每一天都不敢放松,考试的每一分都不敢放过。如今,我终于迎来自己的首飞,为建设航天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我想说,感谢新时代,让我们每个人有梦可追、追梦可成!谢谢!

四、请问陈冬,据介绍,你们乘组三个人分别是飞行员和工程师出身,您如何评价你们的团队?面对这次长期驻留任务,你们会面对哪些挑战?
陈冬:谢谢您的提问。我们乘组经过长期的组队训练,彼此都十分熟悉,默契十足。所以不管是飞行员还是工程师出身,在共同的训练和生活中我们相互取长补短、不断提高。团队既展示出飞行员精准的操控能力和敏锐的思维,又展示出工程师严谨的态度和扎实的理论功底。我们三人勤奋、坚韧、细致、团结,为任务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我对我们的团队充满信心:合,三头六臂,群策群力;分,各司其职,独当一面。
按照计划安排,这次任务会有复杂的出舱活动,精细的实验操作和日常的维护维修等挑战。我们乘组秉承“地面多备几手,太空才能得心应手;地面拼尽全力,太空才能应对有力”的理念,做到所有训练时间有保证、内容有保证、效果有保证,我们对圆满完成任务充满必胜信心!谢谢!

五、首先,祝贺陈中瑞能够有机会进入太空,刚刚指令长陈冬在介绍时说,你们团队在太空中要做到“合,三头六臂,群策群力;分,各司其职,独当一面”,面对这样的要求,您又是如何准备的呢?
陈中瑞:谢谢您的提问。这是指令长对我们乘组工作的标准要求。无论是分工还是合作,都是为了圆满完成任务。
说实话,刚开始一起训练的时候,我们俩还是有些紧张的,也有压力,毕竟指令长已经是第三次飞行了。现在呢,我们融合得就像一个人,达到了1+1+1=1的状态。
作为乘组的一员,我们将在指令长的带领下,分工不分家,调整好状态,尽快适应太空的失重环境,特别是以多掌握一点技能就多一点安全、多学习一点知识就多一分保险的心态,向神舟十九号乘组虚心学习、主动请教,完成好空间站出舱活动、日常运营维护、设备物资管理、空间科学实验等任务,为航天强国、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总之,我们一定密切配合、精准操作,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成绩,回报党和人民的厚望重托,让浩瀚太空见证中国航天战士的无限忠诚!谢谢!

六、请问03航天员王杰,从设计飞行器到即将乘坐飞船飞天,您为了这次飞行是如何准备的?在此次任务中,您主要的职责任务是什么?
王杰:谢谢您的提问。刚才,我们指令长也讲到,这次飞行任务很繁重,挑战也很严峻。进入任务强化训练阶段,我们乘组按照零失误、零差错的目标进行了精心、精细、全面的准备。在任务准备期间,我及时总结和借鉴过去参加型号研制工作的经验和理念,在进行航天员出舱活动、设备维护维修等训练,特别是在应急与故障处置训练中,都注重从系统性、整体性出发,既充分掌握各系统的操作、原理,也深入了解系统背后的关联性,力求做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作为航天飞行工程师,我主要负责平台照料、设备维护维修、应急故障处理,以及失重防护新技术、人机协同等空间科学实验项目。虽然我们乘组有分工,但分工不分家。每一项操作,每一项科学实验,都互为备份,合作完成。相信在我们指令长的带领下、在地面科研人员的全力支持下,我们乘组一定能够以昂扬的状态、密切的配合、精准的操作,管好用好维护好我们的“太空家园”,以实际行动建功新时代,再创新辉煌!谢谢!

七、请问陈冬,明天是第十个中国航天日,同时也是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的55周年。请问您作为伟大航天事业的参与者,如何看待中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另外,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里出征,开跑空间站任务的下一棒,您有何感受?
陈冬:漫漫飞天路,需要一代代航天人艰苦奋斗、接续奋斗。1970年4月24日,就在我们脚下这片热土,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人探索浩瀚宇宙的序幕。这不仅是一部中国航天的奋斗史、发展史,更是一部辉煌的腾飞史,记录了全体航天人自立自强、创新超越的伟大历程!
光荣梦想永载史册,百尺竿头再踏征程。55年后的这一天,也就是第十个中国航天日,我们即将从这里奔赴太空,心中唯有感恩,感恩伟大的新时代。我们乘组一定追随先辈的足迹,牢记先辈的重托,大力弘扬载人航天精神,不忘初心,不辱使命,精心操作,密切配合,跑好空间站阶段属于我们的这一棒,为建设航天强国、科技强国再创佳绩、再立新功!谢谢!

拍摄/汪江波
(责任编辑:郝祎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