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着陆场站科技处处长、工程师 和红战
我们西安卫星测控中心着陆场站,主要担负飞船返回段测量控制、返回舱搜索回收、航天员救生救援等任务。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6年风雨兼程,6次成功回收。我们用拼搏和奉献,谱写了一曲曲追星牧舟的壮丽凯歌。
10月17日凌晨,我们迎来了神舟六号回家的历史时刻。从3时45分开始,“制动点火”、“推进舱分离”、“再人大气层”,一道道控制指令准确发出,一个个太空动作顺利完成。飞船返回就像一场太空接力,我们承接的就是最后一棒!
这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决战。夜空中6架搜救直升机在盘旋,草原上数十辆搜救车在奔进,阵地上各种测控设备用犀利的目光在夜幕中搜索。全体搜救人员精神抖擞,各就各位,全神贯注,严阵以待。
“回收四号发现目标!”,首次参加任务的光测站,在飞船未出“黑障”时就准确捕获目标。振奋人心的报告,激起一阵热烈的掌声。两分钟后,两台测控雷达在飞船刚进人测控弧段时,也先后稳稳地盯上了目标,并准确发出“回收主电源通”指令,回收着陆程序随即启动。
随着主着陆场指挥长隋起胜一声令下,空地搜索开始了。直升机首先发现目标,然后依次在落点附近降落。搜救队员飞也似地冲向返回舱,仅用3分钟就架起平台、打开舱门,随后井然有序而又迅速地进行各种处置。当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自主出舱,微笑着向大家挥手致意时,所有人都情不自禁地欢呼“成功了,成功了”!此时此刻,整个草原沸腾了,整个中国沸腾了!
这次回收是在夜间进行的。从飞船落地,到搜救队员赶到,仅仅用了12分钟,我们创造了又一个奇迹!
胜利来之不易,成功伴着艰辛。在追星牧舟的征途上,我们经受了一次次考验,战胜了一个个困难,保证了飞船一次次安全回归。
就在神舟六号发射前8天,总指挥部紧急通知,为了避开着陆区新发现的两栋楼房和一条高压线,将飞船落点东移9公里。9公里,对我们来说,意味着60天准备的成熟方案,要在8天内重新调整到位。面对新的变化、新的考验,我们立即投人新的战斗。搜救人员带着定位设备数十次往返于茫茫草原,对新落点周围200多公里区域的地形、地貌进行勘察和标记,寻找空地最佳待命点。科技人员日夜奋战,全力以赴对捕获方案进行精心修订和完善,对返回舱散落物的落地时间和散布范围进行了大量的模拟计算。着陆场区指挥部在新的区域重新组织了4次综合演练。连续奋战8个昼夜,我们终于在发射前重新建立起符合飞船着陆要求的安全回归港。
神舟六号两人多天飞行,夜间回收,给我们搜救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为此,我站新增了十几套设备,其中最重要的是一套光学经纬仪,用于飞船返回段开伞以及下降过程的实况摄录。大家在电视上看到飞船返回的红外影像就是用它拍摄的。
用光学设备对目标进行跟踪拍摄,这在我站历史上还是首次。为尽快熟练掌握设备,去年年底,我们就选派技术骨干到设备研制单位学习。神舟六号发射前的2个月,设备出厂就位,一场着眼实战的艰苦训练开始了。
为了强化飞船夜间回收的实战能力,60多个夜晚,我们的训练每天都在凌晨时分展开。深夜的草原寒风阵阵,在室外用引导仪引导跟踪时,官兵们练一会儿,手就冻得不听使唤。进行操作训练时,设备灵敏度极高,手稍稍一动,就可能偏离目标数十公里。为练就“一抓准”的本领,我们把信号弹、探空气球、过往飞机、飞鸟作为模拟目标,反复进行跟踪捕获训练,不断强化操作技能。两个月下来,仅用于记录的录像带就堆满了一储藏室,最终练就了捕获目标快、准、稳的“绝活”。
10月17日凌晨,光测设备首次参加搜救任务,就在第一时间捕获了目标,实时将返回舱开伞、抛大底、缓冲发动机点火等影像传到北京中心,并通过电视传遍神州大地,使每一个关注这次飞行任务的人,都目睹了飞船回家的壮观景象。
万无一失的必胜信心源于平时的千锤百炼。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全新课题,我们测控回收人始终抱定一个信念,那就是:向祖国和人民交出最优秀的答卷!着陆场区的天气状况,是影响飞船返回最为关键的因素,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直接关系到航天员的生命安全。为适应神舟六号两人多天飞行的要求,上级给我们下达了中、长期浅层风预报任务。由于浅层风变化受到低层气流随机扰动,以及地形、地貌,气温、气压等多种因素影响,准确预报十分困难。但航天人从来不会在困难面前低头,我们下决心攻克这道世界难题。
神舟六号任务一启动,我站气象人员便开始常年驻守内蒙古场区。大家夜以继日,奋力攻关,通过对场区30年来浩如烟海的气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寻找变化规律,探索预报方法。一个个方案出台,又一次次被自己否定,不知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一次次采集观测数据,一项项比对预报结果,记不清多少次从睡梦中爬起。经过两年多的艰苦探索,终于摸清了回收时段3个月内天气变化的规律,掌握了科学、准确的预报方法,使浅层风预报准确率从50%提高到85%。这每一个百分点,无不浸透着科技人员的心血、汗水和智慧!
就在飞船返回前两天,着陆场区天气骤变,狂风飞舞,沙尘肆虐。总指挥部关切的电话不时打来,预报人员每次都坚定自信地回答:“请首长放心,回收‘窗口’时段,风速肯定会降下来。”10月17日凌晨的内蒙古草原,风清月明,星光灿烂,静静迎候祖国的骄子巡天归来。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我们回收人硬是凭着科学求实的精神和攻坚克难的劲头,实现了在“不测”中稳操胜券!
载人航天,安全至上,任何时候都容不得半点马虎。神舟六号发射前的第7天,在对设备状态封存前的最后一次检查中,跟踪接收机信号出现了几秒钟的异常闪断,旋即又恢复了正常。就是这一稍纵即逝的现象,也没有逃过技术人员机敏的目光。大家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和一丝不苟的精神,迅速对设备进行了全面检查。通过对近千个元器件、上百条电缆的逐一测试,彻底排除了一条信号线缆接触不良的故障,从而使设备不带任何隐患投人战斗,保证了回收任务的圆满完成。
祖国的航天事业,在我们测控回收官兵心中,始终重于一切、高于一切。在一次演练中,我站搜救队员胡晓明和张海波奉命到阵地附近放信标。当时,信标扎好后不久,忽然出现了草原上独有的“吹雪”天气。风把地上的积雪卷起几米高,搜救车辨不清方向,被阻在半路上无法前行。零下30度的低温,两人因为没有接到撤信标的命令,一直在风雪中守护着。等雪停下来,搜救车赶到时,两人已经在雪地里守护了两个小时,像两尊雕塑矗立在茫茫雪原上。此情此景,使在场的官兵禁不住热泪盈眶!
在追星牧舟的岁月中,我们用智慧和心血保证了每次任务的决战决胜,用牺牲和奉献奏响了壮丽的人生凯歌,用责任和忠诚镌刻起神舟回归的座座丰碑!
36年来,我们出色完成了42次重大航天试验任务,尤其是27次卫星和飞船的圆满回收,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惟一回收航天器没有失败纪录的国家。
载人航天业正旺,风正帆扬再远航。在迎接神舟回家的征程上,我们创造了辉煌,也赢得了荣耀。今年1月13日,胡锦涛主席签署命令,授予我站“功勋着陆场站”荣誉称号。我们决心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继续拼搏奋斗,开拓进取,努力为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