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测试站副站长、发射场系统火箭测试发射指挥员 王学武
2005年10月12日上午9时,长征二号F火箭托举着神舟六号飞船,胜利飞向太空。那排山倒海、雷霆万钧的轰鸣,再次表达了我们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立下的铮铮誓言:用赤诚报效祖国,用完美续写辉煌。
我们地处大漠戈壁,缺水少氧,但从不缺志气和精神。从今年7月6日开始,在不到100天的时间内,我们要完成一艘飞船、三颗卫星的发射任务。我们发射测试站处在这场大会战的最前沿。我作为飞船任务的火箭测发指挥、卫星任务的零号指挥,既感到无上光荣,又深知责任重大。神圣的使命激发出冲天的豪情,广大科技人员和部队官兵以一往无前、敢打必胜的信心和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作风,书写了“三星高照、一船飞天”的新纪录!
火箭腾飞的辉煌瞬间,来源于平时的千锤百炼。我们搞测试发射工作,就是与火箭、飞船打交道,必须对进场的产品十分熟悉,必须对所有的操作十分熟练。火箭各舱段装有191类1840个插头,在发射场要进行上万次操作。舱内仪器多、工作空间小,有的地方根本看不见,只能“暗箱操作”。特别是很多插头内径不足2厘米,却密布了100来根直径不到0.5毫米的芯针,稍有不慎,就会造成缩针、弯针。为确保操作一次到位、准确可靠,我们专门研制出高仿真的插头插拔训练装置,组织操作手成百上千遍地练习,大家笑称这种训练是“用高水平解决低层次问题”。熟能生巧,巧能生精。练到后来,每个操作手用眼一瞄就能分辨出插头型号、用手一掂就能判断出插头种类、用耳一听就知道插头是否连接到位。在整个“神六”任务测试中,没有出现过一次误操作。火箭精瞄准不准,直接关系到飞船入轨精度。以前,由于回路受到不明干扰,精瞄信息时常传输不畅,为得到一个准确的瞄准信息,有时甚至让操作手冒着危险重返瞄准岗位,用肉眼确认。为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我站4名科技人员主动请战攻关。由于设备中的光电经纬仪是进口产品,关键的技术资料外国人不给我们,只能自主设计研制,但琢磨了十几个方案都不行。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一天,爱好天文的吴增强在摆弄天文望远镜观察夜空时,看到一颗流星清晰地划过。他灵机一动,能不能用分光镜加图像处理技术来试一下呢?大家一拍即合,一个可行的设计方案形成了。接下来他们找厂家、购设备、编软件。系统集成后,又连续几个月猫在一个偏远的试验场进行调试。经过几百次试验和长时间运行考核,终于解决了图像采集卡编程、光点目标识别等一系列技术难题,研制成功了火箭瞄准信息显示系统,在国内首次实现了火箭瞄准信息可视化。神舟六号发射时,火箭精瞄结果十分清楚地显示到各级指挥员面前。
航天发射成败系毫发,只有精心才能放心,只有周全才能安全。在年初一次吊装训练时,厂房吊车突然半空停车。经检查,是吊车的一个接线端子松动引起电源跳闸。如果产品正式吊装时出现这种情况,后果将不堪设想。我们以此为戒、举一反三,对发射场16万个接线端子逐一检查比对,并集中3个月时间,对5000多台套设施设备、4万多对接插件和8000多个电源插座进行全面的检修检测,每一个螺钉都认真检查,每一个焊点都仔细确认,共排除了151个疑点和隐患。我们发射场就像一个征兵体检站,必须对船箭产品进行严格检查。测试当中,哪怕一个数据的细微变化,我们都要比对前几次飞行任务的同类数据,认真进行综合分析,问题不归零,就不能转人下一道工序。我们就是这样,宁可多做百遍无用功,也不放过一个小小的疑点。
10月7日,船箭组合体转人发射区。箭在弦上,弯弓待发。第二天一大早,我到塔架上检查测试准备工作,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上千只蜻蜓在塔架平台封闭间内四处飞舞。原来,由于夜间气温骤降,蜻蜓通过平台通道和电缆口,飞进封闭间内取暖。在船箭打开舱门进行操作的过程中,如果这些不速之客进人箭体,就可能成为引发事故的多余物;如果进了飞船舱内,也就成了“编外航天员”,这是绝对不允许的。我当时真的急了。飞船舱内洁净度要求十万级,用药物捕杀,药物渗进船舱将破坏舱内空气质量;用工具拍打,又怕伤及船箭产品。怎么办?4名平台管理员经过反复研究试验,终于想出一招,他们给封闭间迅速降温,使蜻蜓飞得迟缓,再小心翼翼地用双手一只一只地捕捉。连续奋战3天3夜,终于赶在发射前一天,将1000多只蜻蜓全部“俘虏”,连一只翅膀也没有留在里面。
火箭推进剂加注是航天发射中危险性大、准确度要求极高的一项工作,组织加注需要特别严密。就在我们加注的前一天,氧化剂加注指挥李伟突然接到家里电话,得知父亲因车祸不幸去世,悲痛不已。我们听到这个消息都很吃惊,也为他还能不能上岗指挥感到担忧。正在我们犹豫不决要不要换人时,李伟主动表示:“‘神六’发射成功也是我父亲的心愿,他也不希望我此时离开岗位,这个指挥我继续当。”看到他坚定的神情,我们同意了他的请求,并立即派人到他江西老家帮助料理后事。
好像要故意刁难我们,第二天加注刚开始,控制台就收到一个异常液位信号,现场气氛骤然紧张起来。李伟转头向我报告:“王副站长,我判断这个信号是加泄连接器误发的,用备份的测量系统,可以确保精度,建议继续加注。”经过指挥部领导和专家现场分析确认,很快批准了我们的处置预案,加注继续进行。在加注过程中,李伟始终神情专注、指挥一气呵成。这次加注的300吨氧化剂,允许误差210公斤,实际误差只有25公斤。加注结束时,镇定自若的李伟突然泪流满面,我们大家走上前去,与他默默握手拥抱。
气象条件是能否准时发射的关键因素。10月12日凌晨,发射场忽然下起大雪,刮起大风。大家在电视上看到了航天员顶风冒雪、豪迈出征的动人一幕,可那却是我们发射场最揪心的时刻。中央领导已坐镇发射场,现场直播的消息已经发布,任务已进人4小时准备。而此时发射场风速达到每秒18米,大大超过了每秒10米的最低发射条件,塔架上人都站不稳,只能扶着栏杆艰难行走,冰冷的雪花打在脸上生疼生疼的。这样的天气还能打吗?气象显示屏的数据每跳变一次,大家的心就咯瞪一下,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气象室主任刘汉涛。只见他胸有成竹:“到8点钟,天气肯定没问题。”神了,风雪就像跟我们气象室商量好了似的,6时刚过,大雪骤然停止,大风逐渐减弱,8时整发射场风速降到每秒0.3米。
在这样准确的预报背后,不知凝聚着气象人员多少心血和汗水。从年初开始,他们就把每一天都当成发射日,跟踪研究欧洲、日本、韩国等地区和国家提供的气象资料,把气象要素分成大风、降水等8个课题组织攻关,并把发射中心历史上不准确的预报统计出来逐一解剖分析,查找原因。今年10月,发射场遇到了40多年来最为复杂的天气过程。从发射前10天开始,气象室就摆满了行军床,20多名骨干吃住在机房,全天不间断地跟踪预测,推算天气变化规律,最终自信地拿出了准确可靠的预报结果。
历经风险的腾飞更显壮丽,艰辛打造的成功倍加辉煌。10月12日上午9时,我的心也随着火箭飞了起来。12秒,程序转弯;120秒,逃逸塔分离;139秒,助推器分离;159秒,一二级分离;200秒,整流罩分离;588秒855毫秒,船箭分离、飞船人轨!一切都是那么顺利,一切都是那么完美。“飞船工作正常,神舟六号感觉良好!”当航天员的报告从太空传来的那一刻,发射场顿时成了欢乐的海洋。
成功的喜悦已成为美好的记忆,我们前进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息。我和我的战友们将用忠诚和执著去迎接新的挑战,用拼搏和奉献成就神舟飞船一次次壮美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