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纪检监察报:神舟十八号瞄准4月25日20时59分发射 跑好太空“接力赛”
发布日期: 2024-05-07
信息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日期: 2024/04/25 作者: 本报记者 柴雅欣 自东风航天城报道
神舟家族太空“接力棒”,即将传到神舟十八号乘组手中。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瞄准北京时间4月25日20时59分发射。飞行乘组由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组成,叶光富担任指令长。航天员叶光富执行过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李聪和李广苏均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都是首次执行飞行任务。
此次任务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第3次载人飞行任务。神舟十八号乘组将与神舟十七号乘组完成在轨轮换,在空间站驻留约6个月,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实(试)验,实施航天员出舱活动及货物进出舱,进行空间站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安装、舱外载荷和舱外设备安装与回收等任务,开展科普教育和公益活动,以及空间搭载试验,进一步提升空间站运行效率,持续发挥综合应用效益。
“80后”神舟十八号乘组将实施2至3次出舱活动,进一步保障空间站安全
4月24日上午11时,神舟十八号3名航天员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与中外媒体记者集体见面。
此情此景,对叶光富来说并不陌生。2021年10月,他作为神舟十三号飞行乘组的03航天员在这里首次亮相。这次,指令长叶光富将带领两名年轻队员逐梦苍穹。
“三舱三船”全新构型,任务数量、复杂程度、操作难度明显提升;加强任务管理、天地协作、乘组融合……从03航天员到担任指令长,叶光富坦言:“第一次飞行是飞天圆梦的激动与兴奋;而这一次,身为指令长,压力更大,责任更重。”
李聪和李广苏是新面孔。经过初选、复选和定选层层选拔,2020年9月,曾都是空军飞行员的他们脱颖而出,成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按照航天员训练大纲,第三批航天员开展了八大类、百余项的训练。李聪和李广苏完成了系统的学习和训练,一起入选神舟十八号乘组。
“乘组确定后,在指令长的带领下,我们一方面向其他乘组学习借鉴有益经验,另一方面我们针对此次任务,重点围绕出舱活动、应急处置、站务管理、设备维护、实验操作等,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准备。”李聪说。
此次任务中,李广苏主要负责空间实(试)验相关任务,涉及航天医学、基础物理、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等前沿科学问题,以及站务管理、健康保障等。
“工作上虽有分工,但我们分工不分家,团结如一人,所有操作都互为备份。”李广苏说,他们将以高质量完成任务为首要目标,科学管站,精益求精,把空间站照料好、维护好,让我们的太空家园更美好;把科学实验做精、做细,让太空实验室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三名航天员都是“80后”,都有过飞行员的经历。“我们确实有很多共通点。不仅有相近的年龄和经历,更有共同的使命,就是跑好神舟家族太空‘接力赛’,我们是使命、责任、荣誉共同体。”李聪说。
目前,中国空间站组合体已经在轨运行近三年时间。随着空间碎片日益增多,长期运行航天器受到空间微小颗粒撞击的情况难以避免。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林西强介绍,神舟十八号乘组在轨期间,将实施6次载荷货物气闸舱出舱任务和2至3次出舱活动。在目前空间站已有的空间碎片防护措施基础上,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将通过出舱活动,对舱外管路、电缆及关键设备安装碎片防护加固装置,视情开展舱外巡检,进一步保障空间站安全。
按计划,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入轨后,将采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约6.5小时后对接于天和核心舱径向端口,形成三船三舱组合体。在轨驻留期间,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将迎来天舟八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的来访,计划于今年10月下旬返回东风着陆场。
神舟十八号乘组将开展90余项实(试)验,首次在太空“养鱼”
神舟十七号乘组计划于4月30日返回东风着陆场。在轨期间,他们共开展84项空间应用在轨实(试)验,生成60余种200多个各类样品,涉及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航天医学、空间材料科学等多个领域,将按计划随神舟十七号飞船返回舱返回地面。后续,这些样品将由科学家深入开展分析研究,有望在高性能多元合金和功能晶体材料制备、骨干细胞分化抑制骨丢失等方面取得一批重要的科学应用成果。
建造中国空间站,开展长期有人参与、大规模的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能够极大地促进空间科学、空间技术和空间应用全面发展,辐射带动相关产业技术进步。截至目前,中国空间站已在轨实施了130多项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利用神舟十二号至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行任务下行了5批300多份科学实验样品,先后有国内外500余家科研院所参与研究,在空间生命科学、航天医学、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流体物理等方向已取得重要成果,在国际一流期刊发表论文280余篇。
“总的看,这些空间实验的开展以及样本下行后开展的科学研究,不断取得的新成果,通过推广转化与应用,将逐步发挥出更重要的科技与经济效益。”林西强说。
成果已有显现。比如,利用无容器科学实验柜开展的多元偏晶合金制备项目,提出了工艺优化设计和组织调控方法,应用于盾构机轴承和核电站常规岛相关合金材料开发,性能获得有效提升;利用高温科学实验柜开展的新型材料空间生长研究项目,首次在空间获得了地面难以制备的高质量晶体材料,对高性能多元半导体合金材料制备具有指导作用;利用生物技术实验柜开展的人骨细胞定向分化的分子靶点研究、对骨骼肌影响的生物学基础研究等项目,取得的成果为促进骨折、脊柱损伤修复等骨质疾病的防治,以及对抗肌萎缩、防治代谢性疾病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等等。
神舟十八号乘组将利用舱内科学实验机柜和舱外载荷,在微重力基础物理、空间材料科学、空间生命科学、航天医学、航天技术等领域,开展90余项实(试)验。其中,神舟十八号将在太空“养鱼”,实施国内首次在轨水生生态研究项目,以斑马鱼和金鱼藻为研究对象,在轨建立稳定运行的空间自循环水生生态系统,实现我国在太空培养脊椎动物的突破。
“这个密闭的‘水族箱’容积有1升多,斑马鱼和金鱼藻构成一个小型生态系统。我们想研究空间环境对鱼类生长发育有何影响,鱼、藻类、微生物等如何相互作用。”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究员仓怀兴告诉记者,这也是我国首次在空间开展脊椎动物相关研究。
在神舟十八号任务期间,我国还将实施国际上首次植物茎尖干细胞功能在轨研究,揭示植物进化对重力的适应机制,为后续定向设计适应太空环境的空间作物提供理论支撑。
我国即将完成第四批航天员选拔,实施空间站后续任务,并实现中国人登陆月球
4月24日,长征二号F遥十八运载火箭完成推进剂加注,静静矗立在发射塔架上。每一发任务,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团队都在追求更高的安全水准;从设计环节到产品生产过程控制,再到靶场的装配操作,确保每一个部件和系统都达到高质量标准。
为保证空间实验样品以最佳状态上天,仓怀兴和同事们严格按照时间表节点实施每一步工作,直至货包交付装船。
4月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全年大风扬沙天气最多的月份,而神舟十八号是空间站建造以来首次在4月进行发射任务。大风扬沙会给发射场一些室外设备和地面保障工作带来不利影响。一个月前,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气象部门便开始了气象准备工作,分析整理多项突发情况应对处置方案。发射场工作人员也进行了防风防沙各项准备工作,努力把风沙影响降到最低。
千人一发箭,万人一杆枪。
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实施。经过数代航天人的接续奋斗,仅用30年就完成了“三步走”战略目标,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2023年,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登月阶段任务经中央政府批准启动实施,总体目标是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登陆月球,目前各系统正按计划开展研制建设。
“长征十号运载火箭、梦舟载人飞船、揽月月面着陆器、登月服等主要飞行产品均已完成方案研制工作,正在全面开展初样产品生产和各项试验。飞船、着陆器已基本完成力热试验产品研制,火箭正在开展各型发动机地面试车,文昌载人月球探测发射场建设全面启动实施,向全社会公开征集载人月球车、月面载荷方案,正在进行竞争择优。”林西强说。
我国即将完成第四批航天员选拔。第四批航天员入队后,将和现役航天员一起,实施空间站后续任务,并实现中国人登陆月球。相比空间站任务,登月任务中航天员需要训练掌握梦舟飞船和揽月着陆器正常和应急飞行情况下的操作(船器交会对接、着陆器下降过程中手控避障等),月面出/进舱,1/6重力条件下负重行走,月球车远距离驾驶,月面钻探、采样和科学考察等技能。
“载人月球探测是具有高度挑战性、创新性和引领性的重大科技工程,后续我们将统筹抓好各项研制建设工作,确保如期实现任务目标。”林西强表示,还将抓紧研究推动国外航天员以及太空游客参与空间站飞行,不久的将来中国空间站一定会迎来更多不同身份的新成员。
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与记者见面,恰是在第九个“中国航天日”。回望载人航天的一路征程,从无人到有人,从舱内到舱外,从单舱到多舱,再到全构型的中国空间站,一路挑战、一路跨越、一路创新,一代代航天人顽强拼搏、接续奋斗,不断书写着中国航天人自信自强、创新超越的辉煌。
“我更期待7.9公里每秒的速度与激情,渴望感受失重带来的别样体验,体验没有翅膀但是依然可以‘飞翔’的美妙感觉。”李广苏说,工作之余他想好好看一看美丽的蓝色星球,看一看祖国的锦绣山河,找一找一路走来养育培养过他的地方,也想替他可爱的孩子看一看天上的星星到底会不会眨眼。